
活性炭的孔隙率为纳米形态。我们知道蜂窝活性炭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吸附剂,但纳米形态仍有待探索。然而,近来在表征蜂窝活性炭的微孔和碳质结构方面的进展已经被这些材料的共同框架内的实验所证明。通过绘制DR法计算的平均孔径与其对应的比孔容之间的关系曲线,各种前驱体制备和不同常规方法活化的蜂窝活性炭按照三个线性区域自行聚集。
在同一表达式中,经过瞬时氧化处理的蜂窝活性炭也导致线性行为,但斜率非常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结构填充法的简单孔隙率模型,并对 KOH和CO2活化后的活性炭及改性后的椰壳活性炭进行了实验。传统的活化过程主要是相邻结构表面之间可能存在的缝状孔隙,而瞬时氧化过程则主要是相邻结构边缘之间可能存在的星状孔隙。
从而可对其他材料的活性炭进行测试。蜂窝活性炭是一种广泛的吸附剂,用于多种工业和家庭。这些大型工厂中有些已长期使用蜂窝活性炭,如水厂,处理废气。而且新的特殊应用正处于高速发展之中:汽车用天然气的存储、燃料电池用氢气的存储、冷却系统用二氧化碳的存储等等。
尽管取得了许多成就,但蜂窝活性炭材料仍不清楚它们的纳米结构,尤其是它们的孔形态和孔壁结构。近期的探讨表明,大多数活性炭的纹理是按三个线性区域聚集而成:碳分子筛区域、传统活化方法得到的活性炭结构区域和微孔率较差的结构区域。虽然这些材料的起源和形成路径各不相同,但它们在其纹理参数中都表现出一定的共性。利用简单的孔壁结构模型和孔隙形态来确定可能的结构基础。原始而常见的表现是蜂窝活性炭中的多孔结构是一种网络,这种网络形成了一种各向同性、均匀空间的柱状多孔海绵,例如多孔刚性海绵。